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探析
作者:時間:2011-02-12 10:50:37 來源:www.ssr18.com 閱讀次數:1842次 ]
迄今為止,審計學科建設并沒能取得令人信服的進展,人們對審計學科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比較極端的論點則認為審計沒有什么理論可言,是職業化才使審計擁有了今天的社會地位和榮譽;審計只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審計稱不上是一門有學問的職業,沒有資格登上科學的神圣殿堂。審計學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尷尬局面,值得審計界深思。但這是審計世界的真實嗎?審計將往何處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子如何看待和處理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的關系、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審計學與科學的關系。
一、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
1.審計職業對審計學科理論的矛盾心態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會計師協會開創審計職業組織的先河以來,審計就作為一門受過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標準的職業而存在。審計職業制定了良好的執業標準,強制性要求所有成員承諾遵循道德準則,終身接受后續教育和培訓,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社會責任,最終通過純潔和提高自身隊伍的素質抵制了外來的利益威脅,確立了牢不可破的社會地位。審計職業,尤其是注冊會計師職業,即使不是世界上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至少也是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之一。與審計職業的輝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審計學科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審計忙于職業籌建和被社會承認而無暇顧及學科建設的蒼白托詞背后,實際上是實用主義的強烈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潛在可行性的東西卻被忽視,成為一種合乎自然的傾向。審計更多地被認為只是一個實務性問題,而將注意力偏向日常的應用業務,以致忽視了自身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但審計并非完全是實務性那么簡單,并不能只靠審計實務就能保持和提高社會地位。由于學科理論是在人們認可的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于解釋事實或現象的命題,是說明在一個學科領域中觀察到的事實的一般規則和原則,或引起這些事實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唯一的積極的辦法,就是建立和運用理論(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斷言,任何職業沒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理論結構來支持,都是難以確立的。而通過審計學科建設,使審計理論取得快速的進展,可以引導審計職業檢驗和優化審計實務,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探求合理的解決辦法。不容否認,學科理論應該走在職業實踐的前面,優秀的審計職業實踐背后必然有審計學科理論的支持,而極大地損害審計社會形象的審計失敗正是科學審計理論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審計學科理論對審計職業的促進如果我們忽視了審計的理論基礎,讓它后退到審計早期那樣的機械程序和實務資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審計不僅不會得到社會的重視,而且也不會成為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最佳辦法。在審計發展的最初階段,采用的是詳細審計,沒有也不需要什么審計理論,相應地,審計的社會地位也很卑微。事實上,幾乎是與審計職業化發展同步,涌現出了眾多的審計理論大師,他們進行審計的觀念總結、思想形成和智慧傳播,致力于審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反過來為審計職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注冊會計師職業1853年創立后不久,英國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審計基礎文獻和實務的著作:《審計人員—他們的義務和職責》,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現代審計理論的奠基作:《審計學—審計人員的實務手冊》。20世紀初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的重心剛轉向美國,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審計理論與實踐》,以后又隨著審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再版并更名為《蒙哥馬利審計學》。該書標志著美國乃至世界現代民間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最高成就,成為審計人員的標準實務參考,堪稱審計人員的“圣經”。隨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審計理論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將審計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論述的著作,與1972年AAA的《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和1978年Schandl的《審計理論—評價、調查和判斷》一起,成為審計理論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內部審計更是開創了學科先行的奇跡。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內部審計—程序的性質、職能和方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內部審計并宣告內部審計學科誕生的著作,直接推動了當年n月內部審計職業的形成。到1973年“現代內部審計之父”sawyer出版《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一書,內部審計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實務體系,為內部審計職業的迅猛發展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物理論文發表
3.審計學科理論與審計職業實務的交融審計職業實務與審計學科理論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審計學的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中,審計環境、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審計規范、審計計劃、審計程序、審計證據、審計報告、審計質量、審計責任、審計案例等審計理論要素,同時又是審計職業實務的內核。審計環境是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審計的外環境決定了社會對審計的需求,而審計的內環境即審計職業的自身條件決定了審計對社會的供給。從審計內環境出發,可以決定對審計職能、作用和根本屬性的認識,即審計本質。而審計外環境和審計本質則共同作用于審計行為活動需要和所能達到的理想境地或狀態,即審計目標。審計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審計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對審計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認識,對審計工作條件和審計人員條件等進行限定,這就是審計假設。審計假設是進行任何審計推理的前提。
審計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對從觀察結果和實踐經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抽象形態,即審計觀念。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應該具體落實為審計規范的要求,細化為審計工作的準繩。審計本身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審計人員需要圍繞審計目標,依據審計規范,制定周密、科學的審計計劃,合理選取審計程序,搜集審計證據。在綜合、整理和分析審計證據的基礎上,慎重形成審計工作的最終成果,即審計報告。采用一定審計程序所搜集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審計報告的出具是否真實、合法,則關系到審計工作的客觀水平,即審計質量。審計目標最終實現與否,社會公眾能否對審計所提供的服務滿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審計質量如何。審計人員要承擔與其審計目標和社會公眾審計質量要求相稱的審計責任。審計責任實際的承擔情況,最直觀地反映在審計案例之上。而審計案例所折射出的信號又反饋到審計環境當中,于是又開始以審計環境為起點的新的循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審計學科理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同時必然也是審計職業實務發展、完善的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關系。
二、審計學與會計學審計領域存在著豐富的理論,有著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審計職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理論的支持與指導,這只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至于審計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獲得獨立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然要回答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高級會計師論文發表
1.審計學從屬于會計學的表象審計最初曾以會計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現在審計與會計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人們已經習慣于把民間審計人員稱作注冊會計師;把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ssr18.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審計依據的理論定位
下一篇:基于博弈理論的審計職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