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檢出反流性食管炎401例分析
【摘要】 為探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內鏡和臨床特點,依據洛杉磯標準診斷反流性食管炎,分析RE患者的內鏡下檢出率、內鏡表現、分級及病理檢查結果,分析患者的年齡、性別、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胃內幽門螺桿菌(H.ploriy)感染情況。結果 RE占總胃鏡檢查人數的4.65%,其中原發性350例,男女之比為3.49∶1,平均年齡(49.9±14.8)歲,RE炎癥分級以A、B級為主,隨著平均年齡增大反流食管炎炎癥程度呈加重趨勢。胃內Hp陽性率為30.86%。繼發性食管炎51例,檢出率為0.59%,由胃竇癌并幽門梗阻及食管和胃手術后引起較多見,其他原因少見。結論 RE臨床較常見,炎癥分級以輕度為主,隨著平均年齡增大炎癥程度呈加重趨勢。
【關鍵詞】 內鏡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 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食管黏膜破損的疾病。內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2005年7月1日~2006年8月31日我院內鏡中心共進行了8632例次胃鏡檢查,RE401例,內鏡檢出率為4.65 %,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內鏡中心因各種上消化道癥狀行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RE的患者,有以下情況者診斷為繼發性RE:①上消化道手術史;②霉菌性食管炎;③腐蝕性食道炎;④有幽門梗阻或高位腸梗阻的患者;⑤藥物性食管炎;⑥免疫相關的食管病變;⑦醫源性因素引起的食道炎。無上述情況則診斷為原發性RE。本組原發性RE 350例,其中男272例,女78例,男∶女之比為3.49∶1。年齡19~88歲,平均(49.9±14.8)歲,其中40歲以下67例,占19.14%,41 ~ 50 歲97例,占27.71%; 51 ~ 60 歲92例,占26.29%;60歲以上94例,占26.86%。本組繼發性RE51例。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1.2 RE的內鏡診斷標準
依據洛杉磯分類法(世界胃腸病大會,1994年)分為4級。A級:黏膜破損局限于黏膜皺襞上,且長度≤0.5 cm;B級:黏膜破損局限于黏膜皺襞上,其中至少1個> 0.5 cm;C級:黏膜破損相互融合,但少于食管周徑的75%;D 級:黏膜破損相互融合,至少侵犯食管周徑的75 %以上。
1.3 所有反流性食管炎病例均于內鏡檢查時取胃竇黏膜大小彎各一塊組織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H.ploriy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原發性RE內鏡下分級及年齡分布 291例為輕度(A、B 級),占RE的83.14%,隨著平均年齡增大炎癥程度呈加重的趨勢,但未見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1 原發性RE內鏡下分級與年齡分布(略)
2.2 96例進行了食管活檢組織病理檢查,其中91例診斷為炎癥,7例發現上皮異型增生,6例發現腸腺化生,2例診斷為食管癌。
2.3 原發性RE 350例中行快速尿素酶檢查H.ploriy感染陽性患者為108例,陽性率為30.86%。
2.4 繼發性RE為51例,內鏡檢出率為0.59 %(51/8632)。其中繼發于胃竇癌并幽門梗阻19例,食道和胃手術后的占15例,食道癌術后放療2例,腐蝕性食管炎2例,霉菌性食管炎8例,藥物性食管炎2例,醫源性食管炎3例。
3 討論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十二指腸及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的黏膜、組織損傷,主要在鄰近胃食管連接處發生炎癥、糜爛,乃至潰瘍等病變。近年來,西方國家中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后續的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1]。本組資料中反流性食管炎內鏡檢出率為4.06%,明顯高于潘國宗的報道[2](1.92%)。本組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與其報道的性別與發病無明顯差異有所不同,考慮可能與當地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及當地人群飲食習慣,飲酒量較多,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因素有關。
本組原發性RE大于40歲的患者占80.86%,提示反流更易發生于年齡較大者,與文獻報道[1-3]一致。本組RE以輕度炎癥(A、B 級)為主,隨著患者平均年齡增大,RE炎癥程度有加重的趨勢,可能與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從而使胃液及十二指腸液反流增加有關。
依據國內2005年首屆Barrett食管會議達成的診治共識,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化生的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可伴腸化或無腸化。其中伴有特殊腸上皮化生者屬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4]。本組資料中有96例RE患者進行食管活檢組織病理檢查,發現6例特殊腸腺化生,按國內最新Barrett食管定義,該6例應診斷為Barrett食管,屬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應建議定期隨訪。
本組資料中RE患者H.ploriy陽性感染率為30.86% 明顯低于文獻報道[5]的RE胃內H.ploriy 40% ~66.7%感染率,可能與部分患者就診時已行或正在行H.ploriy根除治療及活檢取材部位和數量等有關。
在引起繼發性RE的原因中,胃竇癌并幽門梗阻及食管和胃手術后引起較多見,因手術切除了防止反流的最主要功能屏障食管下括約肌及幽門,證明胃十二指腸食管反流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發病因素,其他原因導致的食管炎少見。
總之,消化內鏡是診斷RE的主要方法,RE臨床較常見,
大部分炎癥以輕度為主,其并發癥Barrett食管的診斷應引起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1]Eserag HB,Sonnernberg A.Opposing time trends of pepti culcer and reflux disease[J]. Gut,1998,43:327-333.
。2]潘國宗,許國銘,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23-226.
。3]Orlando RC.Reflux esophagitis∥Textbook of gastroenterology[M].2nd ed.Yamada Tetaleds:Philadelphia Lippincott,1995.1214-1242.
。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Barrett食管診治共識(草案)[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2):138-139.
。5]王雯.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跩].國外醫學消化系分冊,1998,18:202-205.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ssr18.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